目录
一直在尝试寻找一种简单、灵活易上手且不会带来压迫感的事务管理方法,并且希望这个方法和工具以人的意志为中心,不本末倒置。
生活已经碎片化了,这几乎是不争的共识,无论多么用力将碎片的时间拼成一整块,比如用番茄工作法,对于我,最后都会放弃。因为,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与人协作,不单独取决于个人。
面对碎片化的信息与碎片化的时间,人非常容易迷失,忙碌的过程中迷失重要的任务和方向,或者,不忙碌的时候总觉得无事可做,茫然若失。
我自己总结并实践着一套简单的方法 Everything is Todo(简称 ET),核心目标是记录碎片化的一切事务,保持目标感,然后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逐步推进。
我们能想象到的场景,综艺节目里的任务卡是主持人给明星的,我们自己的任务卡是以前的自己给的,随时随地可以执行,松散且有序。
Everything is Todo(一切皆 Todo)
记录的 Todo 越来越多怎么办?
当 Everything is Todo 之后,要做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,这真的是一个数字游戏,① 忽略收件箱里的数字,只关注当天要做的,我把 Todo App 的图标数字改为了仅显示当天到期必须要做的数字,这个不是欺骗,而是只关注重点,事情是做不完的;② Giving up is allowed(任务是可放弃的),定期审视这些要做的事情的时候,学会是否放弃/取消一些任务;③ 直接从清单第一个开始,One Todo at one time(一次只做一件事情);
另外,感谢 Twitter @P.J. Wu 吳秉儒 的建议,增加更多 Review 机制。其实这部分,App 本身可以做一些:
① 增加随机模式,App 自动随机推荐进入一个 Todo,我个人挺喜欢这种,之前有 App 实现过;
② 增加更多透视视图,鼓励用户按照自己的习惯自定义视图,从不同角度 Review 自己的 Todo,比如「创建时间超过90天的任务」等等,这一块 Things3 的视图几近于无。
③ 类似于 Slack 处理群组那样,超过n天没有任何操作的任务可以通过内部提示,提示用户快速处理一下,比如放弃。
为什么不在笔记里记录灵感?
因为笔记本身只是记录,没有行动属性,一般我自己的想法都是粗糙需要再进行二次加工的,加工之后放置到笔记里特定位置并与已有的内容完成连接,这个想法才算完成。
One list to rule all(只设置一个清单)
Giving up is allowed(任务是可放弃的)
One Todo at one time(一次只做一件事情)
The Todo is the workspace(Todo 即工作台)
Mobile first(移动优先)
Todo 的清单就像每个人手里的地图一样,一旦自己迷失方向,就可以随时拿出来,看看想去的位置、方向和想做的事情,但好的工具和方法的运行也需要一些简单的运行环境,即人自己。
保持好奇心
,手里的地图有多大取决于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,不断产生的想法会持续扩大建构的清单地图,也就有有更多可以在时间间隙随时探索的事务;不做情绪的奴隶
,常见的认知是,我必须心理准备好,才能开始行动,其实是相反的,只有开始十五分钟后,人才会真正进入到处理任务的"心流"状态里;没有什么事情非做不可的
,就像常说的,没有非看不可的书,之前记录的 Todo 不一定要完成,适当的放弃,可以避免逐步膨胀的清单列表;